
“我的人生信条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干好一行,何况我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云南师范大学有太多的优秀教师,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这是刘坚教授在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时的感言。
潜心教学 爱岗敬业
弹指挥间,三十年的韶华在指缝间瞬间即逝。1982年1月,带着美好的理想,刘坚老师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云南边疆,分配到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从报到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做一个扎根边疆,追逐太阳的人。此后,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他先后赴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深造,2009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使自己尽快融入教师角色,刘坚老师一心扑在教学训练上。白天,他与同学生们朝夕相处;晚上,他在灯光下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经常备课、改作业直至深夜。当时女儿只有3个月大,刘坚老师克服重重困难,起早贪黑地带领同学们在运动场上刻苦训练,有一次在给同学们做示范动作时腿被扭伤,他拄着棍子坚持到教室,没耽误一节课。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他三次因工作劳累过度住院治疗,仍不忘教学和科研工作,甚至把电脑、打印机搬到病房里。同事们私下里都叫他“亡命三郎”,他风趣地说,自己的事是小事,教书育人是大事。
讲课,对于刘坚老师来说从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他认为,讲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从浩如烟海的知识库中发掘出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变为学生的思想,这是需要相当功力的。他备课一丝不苟,即使教过多年的课程,每次课前他至少也要花费几个小时重看和修改教案。师生们在评价刘老师的课时认为,他教学方式灵活,善于举一反三,将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讲得生动形象,并能结合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们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刘坚老师与师生共同研究学术问题
教研相长 不断创新
多年以来,刘坚老师一直潜心从事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主讲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省级《少数民族传统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主持的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己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在刘坚老师看来,老师不应仅仅“授人以鱼”,更应该“授人以渔”。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刘坚老师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讲解一个问题,他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数据和结果,而是带领着大家一起去思考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又该用怎样的原理来分析它,并从中体会到探索问题的乐趣。多年来,刘坚老师发表了40余篇教学研究文章,对改进体育教材教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刘坚老师以科研促教学,身体力行。在美国、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期间,曾参与美、澳方的研究项目;在国内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省部级课题。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主编出版教材、译著和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0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教书育人 心系后生
刘老师身兼数职,但在学生面前,他永远只有一个身份——充满爱心的老师。30年的教学生涯,刘坚老师对于每一个初次上课的学生,都关怀备至。这种细微的关怀,融化初次相识的陌生感,让学生很快融入学习、研究中。他虽然很忙,但是对于学生的困难,不论是生活中的困难,还是科研困惑,总会尽力帮助与解决。他不仅注重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还时常教育学生对家庭的注重与关怀。春节放假的时候,刘坚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多跟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刘坚老师还亲自将回家的路费送到同学的手上,并嘱咐回家后多帮助父母干点活,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对于这些,许多同学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年长的教师,刘坚老师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常说:“教学带给我的是无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也成为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动力”。他无私地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激励他们爱岗敬业,指导他们的教学方法,支持和带领他们参加教学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青年教师。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团队,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他将自己的许多成绩都归功于团队合作。
面对种种荣誉,刘坚老师淡然处之,只是将其作为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他身兼多职,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田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分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负责人、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体育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体育)首届委员召集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组组长、云南省教授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等职。虽然工作劳累,但他每学期仍要坚持上2—3门课,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愿以自己生命的“星星之火”来“传承智慧之光,托起明天的太阳!”
刘坚教授简介
刘坚、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特聘岗位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刘坚教授是我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领军人物,现担任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云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优势重点学科-“体育学”学科带头人。
刘坚教授先后被授予“第六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云岭教学名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厅级教学、科研课题4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著作、教材)近100篇(部);获国家、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6项。
此外,刘坚教授还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田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学分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云南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体育)首届委员召集人、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和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